第一章 (23)中医智慧:清浊邪如何影响上焦下焦健康?

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澄明之路 加书签

鸿蒙小说网【hongmengxiaoshuo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》最新章节。

原文:寸口脉阴阳俱紧者,法当清邪中于上焦,浊邪中于下焦。

在中医理论中,“寸口脉阴阳俱紧者,法当清邪中于上焦,浊邪中于下焦”这句话,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辨证思维。

首先,我们来解释一下“寸口脉阴阳俱紧”的含义。寸口脉,即中医诊断中常用的桡动脉诊脉部位,分为寸、关、尺三部,分别对应上、中、下三焦。阴阳,在此处可理解为脉象的浮沉、迟数、有力无力等属性。当寸口脉阴阳俱紧时,意味着脉象紧束有力,无论浮沉皆如此,这通常反映了体内有寒邪或实邪阻滞,正气与邪气交争激烈的病理状态。

“清邪中于上焦,浊邪中于下焦”则是对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述。清邪,一般指的是性质轻清、易于上浮的邪气,如风邪、寒邪中的轻浅部分,它们往往首先侵袭人体的上部,即上焦,影响心肺等脏腑的功能。浊邪,则是指性质重浊、易于下沉的邪气,如湿邪、痰浊等,它们更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,即下焦,影响肝肾及肠道等脏腑的功能。

因此,当寸口脉阴阳俱紧时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质及病史等因素,综合判断是哪种邪气侵袭了哪个部位,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。这既体现了中医“辨证施治”的原则,也展示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刻与全面。

原文:清邪中上,名曰洁也;浊邪中下,名曰浑也,阴中于邪,必内栗也,表气微虚,里气不守,故使邪中于阴也。

我们常常能见到诸如“清邪中上,名曰洁也;浊邪中下,名曰浑也”这样充满哲理与象征意味的表述。这些文字不仅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,更是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。

首先,我们来解析“清邪中上,名曰洁也”。这里的“清邪”指的是性质轻清、易于上浮的邪气,它们往往与自然界的风、寒等轻浅邪气相对应。当这些邪气侵袭人体上部时,因其性质清轻,故称之为“洁”。然而,这里的“洁”并非指无邪、纯净之意,而是强调其侵袭部位与性质的特定性。换句话说,清邪虽然“洁”,但仍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。

“浊邪中下,名曰浑也”。浊邪,则是指性质重浊、易于下沉的邪气,如湿、痰、瘀等。这些邪气往往侵袭人体下部,因其性质浑浊、沉重,故称之为“浑”。与清邪相比,浊邪更加难以清除,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更为严重。

“阴中于邪,必内栗也”,则是指当人体阴气不足,正气虚弱时,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。这里的“内栗”指的是内心恐惧、颤抖的感觉,形象地描绘了人体在遭受邪气侵袭时的心理状态。

“表气微虚,里气不守,故使邪中于阴也”则是对邪气侵袭人体机制的进一步阐述。当人体表面(表气)的防御能力减弱,内部(里气)的正气无法固守时,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,侵袭人体的阴分。这再次强调了正气在抵抗邪气侵袭中的重要作用。

原文:阳中于邪,必发热、头痛、项强、颈挛、腰痛、胚酸,所为阳中雾露之气,故曰清邪中上。

“阳中于邪,必发热、头痛、项强、颈挛、腰痛、胫酸”这一描述,生动地描绘了人体阳气受到外邪侵袭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。而“所为阳中雾露之气,故曰清邪中上”则是对这一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释。

我们来理解“阳中于邪”的含义。在中医看来,人体有阴阳之分,阳气代表着温暖、活跃、向上的力量,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。当阳气受到外邪(如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)的侵袭时,人体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,从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。

“发热”这一症状,可不是简单的体温升高那么简单。在中医看来,它是阳气与外邪进行激烈交战的直观体现,就像两军对垒,战火纷飞,而人体正气就是那股不屈不挠的抗战力量。所以,发热其实是身体在告诉我们:别怕,我正在努力对抗敌人呢!

“头痛、项强、颈挛”,这一系列症状就像是外邪在人体上部(特别是头部和颈部)发起的猛烈攻击。它们不仅扰乱了气血的正常运行,还阻塞了经络这一生命能量的通道。想象一下,原本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突然变得拥堵不堪,那种不畅和紧张感,正是这些症状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。

“腰痛、胫酸”,这往往是外邪进一步深入人体内部,对腰部和下肢的气血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的结果。在中医理论中,腰部是肾之所在,而肾又是先天之本,主藏精生髓。当外邪侵犯到这里时,不仅会导致腰痛,还可能影响到全身的机能。而胫酸则是因为下肢的气血运行受阻,使得肌肉和骨骼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和濡润。

至于“所为阳中雾露之气,故曰清邪中上”,这里的“雾露之气”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轻清、上浮的邪气,它们往往与风、寒等邪气相伴而行,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。由于这些邪气的性质清轻,故称之为“清邪”。当它们侵袭人体阳气时,就会引发上述一系列症状,且这些症状多集中在人体的上部,因此称之为“清邪中上”。

原文:浊邪中下,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表气微虚,里气微急,三焦相混,内外不通,上焦怫郁,藏气相熏,口烂食断也。

“浊邪中下,阴气为栗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,表气微虚,里气微急,三焦相混,内外不通,上焦怫郁,藏气相熏,口烂食断也”这一长串描述,实际上是对一种复杂病理状态的生动刻画。下面,我将逐一解析这些症状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。

“浊邪中下”这一术语,形象地描绘了性质重浊、易于下沉的邪气如何侵袭人体的中下部。这些邪气,诸如湿邪、痰浊等,它们就像是一群不速之客,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身体,然后在那里“安营扎寨”,阻滞气机,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。

想象一下,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条流淌着清澈溪水的山间小径,而湿邪、痰浊等浊邪就像是突然降临的泥石流,它们不仅阻塞了溪水的流动,还让整条小径变得泥泞不堪,难以通行。同样地,当这些浊邪侵袭人体时,它们会阻滞气血的运行,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。

而“阴气为栗”这一描述,则生动地刻画了人体在遭受浊邪侵袭后的反应。阴气,在中医理论中,代表着体内较为寒凉、沉静的部分。当浊邪来袭,阴气受到扰动,就像是一个平静的湖面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掀起层层波澜。这种扰动会让人体产生一种恐惧、颤抖的感觉,这是身体在应对邪气侵袭时的一种自然反应,也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,告诉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抵御这些不速之客了。

“足膝逆冷”这一症状,可不是简单的“脚冷”那么简单哦。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浊邪阻滞下焦、气血运行不畅的深刻病理机制。想象一下,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循环系统,气血在其中流畅运行,滋养着每一个部位。然而,当浊邪这位“不速之客”悄悄潜入下焦,它就像是一块巨石堵在了河道中央,让气血的流动变得缓慢甚至停滞。这样一来,下肢,特别是足部和膝关节,就得不到足够的温煦和滋养,自然就会出现寒冷感啦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天才一秒记住【鸿蒙小说网】地址:hongmengxiaoshuo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温馨提示:按 Enter⤶ 返回目录,按 阅读上一页, 按 阅读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阅读。
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,鸿蒙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澄明之路的小说《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》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澄明之路并收藏《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》最新章节。
仙工开物
仙工开物

火山中,先贤大能遗留的机关仙宫,渴望着后继者。母亲舍命争取,获得仙宫宝印,临终托付宁拙。我佛心魔印!渡己为佛,渡人成魔。掌印者,轻刻心印,驭机关若羽。众人御之,神疲意重;宁拙则以一纵万,轻盈若舞。宁拙:“娘,孩儿一定不负您的嘱托,取得那仙宫!”正是:仙偶通灵秘,工巧合至理。开宇出新境,物华与天齐。古钟传法度,月下舞清辉。真身具万象,人间谁与敌!

蛊真人 连载 73万字

大将
大将

他来自当今,却回到了过去,他十八岁参军开始了他戎马一生,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共和国上将,从远征域外到横马东南亚。他“故土未复,军人之耻”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,他要亲手打造自己心中的山河,马蹋之处皆为国土。大将书群1:162760719(普通书群)2:272676321红色帝国(VIP书群)需截图验证。

红色十月 连载 519万字

天启预报
天启预报

“我想要挨一顿毒打……”——灾厄之剑、旧世界守墓人、调律师、最后的天国捍卫者、二十四个毁灭因素之一、淮海路小佩奇、深渊烈日、最终的地狱之王:槐诗。.某一天,穷困潦倒的槐诗忽然发现自己捡来的金手指终于能用了……只不过,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。为了赚钱和苟命,他一不小心踏入了这个危险世界。现境之外的边境,日常之后的异常。天文会,绿日、黄金黎明、存世余孽与诸界天敌……究竟是生存还是灭亡?这是个问题。那么,

风月 连载 1012万字

我在山中立地成仙
我在山中立地成仙

“人山为仙,我在山中,所以我成了仙!”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顾元清亲王府庶子,本想背靠大树,躺平做个富家翁,谁想成人分封开府之宴,顾王世孙误将皇室公主掠来作为贺礼……被囚禁深山,好在有系统开启,得天赋、悟性加持,步入长生之路。四年后,大乾皇帝带来一幼童:“待我殡天,他为大乾天子。”二十年后,身穿龙袍的青年来到山中:“父亲,乾坤已定,你可以下山了……”五百年后,大乾子民指着仙气缭绕,耸

孤独枫 连载 160万字

娱乐春秋
娱乐春秋

架空异界,武道百家。现代人告诉他们,除了修行,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。要做江湖上人人追捧的少侠?嗯,这个简单,只是要看你的诚意……比如让你师妹来喝杯酒?子曰:穿越莫只苦修行,人家土著没你行?天作棋盘星作子,知识就是金手指。又云:穿越一世不推土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江山百色尽妖娆,何必较劲逆天高。

姬叉 连载 285万字

黄帝内经智慧解读
黄帝内经智慧解读

《黄帝内经智慧解读》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,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。分为和两部分,共18卷162篇,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。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,影响深远,被尊为“医家之宗”。构建了中医学的多个重......

澄明之路 言情 连载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25 鸿蒙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本站所有小说均由程序自动从搜索引擎索引

Copyright © 2025 鸿蒙小说网

本页面更新于2025-05-02 21:26:26